第357章 因果与承负(4/7)
思想已经发生,那它所带来的后果或影响是必然存在的,不会凭空消散。
未作不得的含义正好相反,如果没有造业,没有进行相应的行为、言语或思想,那么相应的业果,结果,影响,也不可能会落到自己头上。这意味着,如果没有付出行动或努力,就不可能获得相应的结果与成就。
因果论认为,任何思想行为都会导致相应的结果,无论相信与否,它都绝对存在。
俗世佛学理论讲,因果观念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,因果报应如影随形,三世因果循环不已。但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努力,在来世是可以获得更好的命运。因此强调行善积德,避免作恶,以期望在未来获得善报。
而道家的承负思想,简单用一句话解释就是,前人种树后人乘凉。
意思是说;个人的善恶行为不仅会影响自身,还会影响到后代。祖先的善行会泽被子孙,而祖先的恶行则会由后代承受其后果?。
类似于;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因自己现在所做所为,会影响到后代的命运轨迹。
善行不仅影响个人,也影响整个家庭,会成为后代的榜样,促使后代家庭和睦、事业顺利。
恶行同样如此,会对周围的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,特别是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,不仅会影响到自己,更可能波及到亲人和朋友。当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常做不合理、不善之事,这个家庭以及其后代很可能会因此遭受不幸和灾难。这种善恶报应的机制并非仅仅局限于个人,而是广泛地影响着与我们有联系的人?,这种共振效应,最明显影响的就是行为与思想上互相作用。
祖先的行为会在家族系统中产生连锁反应,影响后代的命运和福祸。如果祖先积德行善,后代会享受福报;反之,如果祖先作恶多端,后代则会遭受苦难?。
这种学问与因果有很大共同特性,但区别就在于因果所说,自种其因,自得其果。而承负所能影响的更深远。
依贫僧之见,不矛盾它们,取两者特点中和操作。
先做好自己,被动会影响他人,即积善因,有复函承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