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9章 清静经(3/4)
望者?;内观心念,心本无念;外观形体,形本虚幻;远观外物,物非实存。悟透三者,唯见一切皆空。之后,连空的执念也放下,空到极致时,无亦消失,达至澄明寂静。寂静至极,欲望无从生起,方为真静。)
真常应物?,真常得性;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;既入真道,名为得道;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;为化众生,名为得道。
(以真静之心应对万物?,方能显露天性;常应外物而心不染,便是永恒的清静。如此修行,渐与大道相合;虽称得道,实则无所得;为化众生,故名得道。就是说,得道啊,是一个人的心境,达到了这种寂空涅盘之境。看似外在与常人并无区别。而里面的这颗心与道一般无二了,所以叫;得道。)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老君曰?:上士无争,下士好争;上德不德,下德执德;执着之者,不名道德。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为有妄心。既有妄心,即惊其神;既惊其神,即着万物;既着万物,即生贪求;既生贪求,即是烦恼。烦恼妄想,忧苦身心。便遭浊辱,流浪生死。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
(太上老君,就是老子说?:上等修行者破除我执:明晓万物本自具足,无需外求。证悟无为顺应自然之道而行,心性如镜外物不能扰动其澄明。
下等修行者:困于二元对立:始终在得失、高下中轮回,陷入有为法,以争斗作为存在证明。
比如;我道家啥啥滴多好,佛家如何如何。我佛家啥啥滴多好,道家如何如何。都是人在争斗,这些人无明。不把心好好收回来修行,竟特么在那对立干仗了。
上德?;体现自然无为的至高境界,不刻意标榜德性,无功利目的或分别心,德性如水般自然流露。
下德?;刻意追求德之名相,以道德为工具谋求认可或利益,陷入二元对立的分别心。执着于行善的形式,甚至以道德绑架他人,实则背离德的本质。因后天习气遮蔽先天德性,需通过努力恢复,故需执德以弥补缺失。
没有德性的人得学德,有德性的人不必,就算痞里痞气德性也自然外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