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笔下小说> 其他类型> 1978,我考上了哈工大> 087 歼-8之父亲至,人却被李校长送走了!(3/16)

087 歼-8之父亲至,人却被李校长送走了!(3/16)

关电子工程的专业,没有招生,却又存在。

    计算机原本属于学校强势专业,在学校准备跟中科大等单位竞争亿次巨型计算机项目时,也不知道怎么就把这些专业整合到了计算机系。

    到现在,谢威都没整明白学校各系与专业是依据什么划分的。

    “我不是怀疑杜主任的人品。去沪市,路上时间不短,要是经费出了问题,到时候……”

    从哈城去沪市,需要好几天的时间。

    先从哈城到沈城,沈城转京城,京城再通过京沪线,到达沪市。

    连接政治中心跟经济中心的京沪铁路线,一直都是国内最繁忙的。

    京沪线1400多公里,从68年金陵长江大桥建成通车,火车无需靠渡轮过江,全程运行时间从59年的24小时进一步压缩至22小时不到,关键两座城市人口都多,交流频繁。

    票不好搞!

    要是跟14厂谈妥,杜国旺手里的经费没到位,到时候专门跑回来处理,太耽搁时间。

    看着于国峰,谢威无语。

    还说相信老杜的人品。

    老杜的人品,在同事眼中这么差的么!

    “于主任,放心吧。机电系的PLC跟CNC,芯片都是核心!要不然,杜主任也不会同意先把经费提供给计算器项目啊。”

    谢威觉得,有必要替老杜鸣不平的。

    他哪里知道于国峰有多紧张这块芯片?

    不只是于国峰紧张,连学校领导同样紧张。

    他到现在都以为是因为自己可以给学校赚到经费,加上自己耍无赖,搂着被子准备到李校长家门口睡觉才搞到经费的。

    亿次,甚至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项目,才是学校想搞的。

    国防领域,对于运行速度更快、计算能力强的巨型计算机有多迫切,一心想回到军工序列的学校领导们比谁都清楚。

    要不然,于国峰在谢威提出去找沪市无线电14所的时候,不会专门找校长李瑞跟副校长刘德宝等领导——国家亿次巨型计算机竞争中失败,学校并没打算放弃。

    谢威拿出来的架构,让于国峰看到翻盘的机会:全新的架构,给了框架,如同修房子给了地基,甚至地基可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